教师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并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削弱,反之,时代的进步呼唤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又是通过自身的素质特别是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去实现的。正因为如此,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正引起党和政府以及教师本身的高度重视。由我国著名儿童心理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主编的《师德能览》一书,正是适应师德建设和教师自我修养的迫切要求而出版的。
中外师德思想源远流长,广博精深。但如何客观地、完整而重点地进行概括策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览》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该书包括马克思主义师德观、中国师德观、外国师德观、名师论师法、师德与教师素质等五大部分,集古今中外师德理论与实践经验之精华。第二编中国师德观,较为详细地介评了中国历代著名教育家、学者的师德思想,特别是他们的精辟见解所体现的特点作了总结概括。第三编外国师德观,对于希腊罗马时期至当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的师德论述,作了客观的、有分析的挖掘、研究。第四编名师论师德,是全国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有代表的特级教师的优秀师德事迹。第五编师德与教师素质,论述了教师素质的基本理论、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教师素质的历史研究,提出了教师素质的实质和结构与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并着重探讨了教师素质。
师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教育活动中的道德现象、道德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换言之,师德是由教育活动中的利益关系以及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的。该书的作者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历代的师德观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分析,在充分肯定其历史进步性的同时,指出它们的历史局限性,或者引导读者对其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书中既有从纵向的视角介绍各个历史时期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伦理学家有关师德的言伦、业绩,又有从横的方面概括介绍他们的师德观点。读者看了以后,能真切地了解到书中介绍的师德观点是真实的,并非作者的主观推演。另外,我们不难发现,《通览》在其体系框架、编排和写作风格上,既有统一的规格要求,又根据各部分的内容不同而有新区别。例如,第二编中国师德观和第三编外国师德观,同样是分析有关教育家、思想家的师德观点,但作者在第二编中,主要是摘编中国教育家、思想家的名言名句或讲话,而第三编中,则主要通过生动的故事形式表现外国教育家、思想家的师德言行。可以说,二、三编各有千秋,却殊途同归。
《通览》的出版发行,不仅扩展了我国师德研究的内容,具有很高的理论、学术价值,而且有助于我们继承中外师德优良传统,对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等,都有现实意义。